查看原文
其他

《大自然的猎人》|了解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爱德华·威尔逊 品卷一族
2024-12-10

蚂蚁研究的翘楚和蚂蚁的故事


核心书摘:

《大自然的猎人》讲述的是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眼中的自然世界。

和大部分人物自传一样,这本书也是从威尔逊的童年时代讲起,讲述他从一位热爱自然、勇于冒险的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过程。其中穿插记录了不少有趣、惊险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可以带给我们独特的启迪和感悟。

关于作者:

爱德华·威尔逊,美国著名博物学家,最擅长蚂蚁的研究,社会学畅销书《蚂蚁的社会》,就是威尔逊与另一位蚂蚁专家伯特·霍尔多布勒共同写成的。

威尔逊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创新和成就,其中最杰出的一项,就是创立了“社会生物学”这一新学科。此外,像如今还流行的“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也是由他大力倡导和推广的。威尔逊用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革命,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

威尔逊退休以后,开始致力于人文科学的写作,试图从科学中寻找哲学写作的养料。他出版了多部作品,被《自然》杂志评价为“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

学什么:

1、威尔逊在生物学上做出了哪些成就?

2、威尔逊为什么要选择研究蚂蚁?

一、“童年”经验如何影响了威尔逊的科研道路?

威尔逊在书中说:“如果实际经历是日后产生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感情和感觉就是这些种子生长所必需的沃土。而童年时光,正是培育沃土的时机。”威尔逊认为,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他的童年,是在海边成长起来的;他的人生,就是被大海和自然所孕育滋养的。

1.拥抱自然的孩子

1936年,威尔逊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离婚了。为了让他有一个快乐、安全的童年,家人把他送到了佛罗里达珀迪多湾东岸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有一处叫天堂海滩的地方。

一天,威尔逊来到天堂海滩玩。他站在海边的浅滩上,意外看到一只大水母。他低头凝视着,海水是平静、澄清的,水母身上的每一处细节,都能清晰地看到。威尔逊从各个角度认真地观察着水母,看到它身上带有淡淡光彩的粉红钟罩上,分布着许多细细的红线,并由中央向身体边缘辐射。

那一刻,威尔逊发出了惊叹声。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又神奇的生物。他感觉到,这个突然闯进他视线的生物,来自一个他不知道的地方,营造出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气氛。这种气氛或许就是蕴藏在水母身上的大海的力量吧。

后来,威尔逊又在海边见到过大鳐和其他各种生物。对于威尔逊来说,每种生物不论形状和大小,只要能观察它们、想到它们,甚至可能的话,逮住它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

从这些生物身上,威尔逊感受到了大海的神秘、邪恶和美好。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深海王国里,上演着一场又一场诡异、神秘的即兴演出。”

这些演出给威尔逊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虽然在当时,他还无法形容出心中引导他的那股激情,但在他的脑海中,已经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个印象成为他一生的护身符,并且转化成了强大的能量,引导他在经验和知识领域不断地成长。

后来,威尔逊总结说:“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博物学家?不是大量的系统知识,而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想当科学家,最好先当个野人。什么专业名词、学术知识,不知道也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先花上大量时间去随意地探索和做梦。”而大自然,就是探索和做梦最好的场所。

2.失明的右眼

在天堂海滩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威尔逊都是快乐、安全又无忧的,但是,一次在海边码头上钓“免齿鲷”的小鱼时,他一时大意,被免齿鲷背上的一根尖刺刺中了他右眼。几个月后,威尔逊的右眼瞳孔开始起雾,出现外伤性的白内障。他的父母立刻带他去了医院,结果还是没保住那只眼睛,从那以后,威尔逊就失去了右眼的视力。

幸运的是,威尔逊虽然右眼失明,但他左眼的视力,比一般人要敏锐,他虽然丧失了立体视觉,但健全的左眼让他更加专注于细小的事物,他看不见空中的鸟儿,看不见水里蹦跶的青蛙,但能清楚地辨识小昆虫身上细小的图案和绒毛。

由此可见,威尔逊之所以注定要当昆虫学家,一辈子研究微小昆虫,和那次意外有很大关系。

3.钢铁般的意志

如果说天堂海滩的生活,唤醒了威尔逊拥抱自然的热情;不幸失明的右眼,又让他选定了研究昆虫的方向的话,那么,他在湾岸军校的经历,则让他养成了钢铁般的意志。

威尔逊7岁就进入了湾岸军校。这是一所原始而教条的私立学校,专门用来改造缺乏教养和纪律的孩子。湾岸军校的格言是:“把小男孩托付给我们,我们还你个男子汉。”军校的教育宗旨在于,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让小男孩变得更加积极独立,改变娇生惯养的无助和依赖习性。

对于这样严苛的生活,威尔逊一开始并不适应,他既困惑又孤独,每天晚上熄灯后,只能哭着入睡,但又不敢哭出声来,担心被别人听见。白天的时候,他还经常违反规定,在课堂上和同学讲话。为此,他经常受到惩罚,大部分时间都被罚在户外踢正步、绕圈子。

一开始,威尔逊十分痛恨这个地方,但过了一阵之后,慢慢爱上了这个地方,开始有了归属感。等到春季班结束离开湾岸军校时,他的个性里已经埋下了军事文化的种子。

这种文化对他日后的生活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样说吧,当时的科研圈里,有很多棱角分明、社会能力明显不足的科学家,他们虽然聪慧、有名气,但经常目中无人、傲慢自大。而对于威尔逊来说,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他始终保有谦卑的态度,在待人接物方面,保持着应有的礼数。

当然,除了礼貌礼节以外,早年的军校生活,也让威尔逊懂得了忍耐和决心的重要性。他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现实生活是艰苦的、毫无宽容的,所有的疏忽和过错都无法弥补。只有怀有勇气和决心,忍耐痛苦、埋头苦干,才能收获最后成功的甜美果实。对于科学家来说,所有能发现新物种的人,一定是心志坚忍之人。

二、为什么说威尔逊的地位是由“蚂蚁”奠定的?

如果仔细研究自然历史,就会发现,几乎每个生物学家都会和某种特定的生物联系起来。比如,达尔文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摩尔根和果蝇。而和威尔逊关系最密切、影响了他的职业方向的,却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蚂蚁。

1.选中蚂蚁

1945年,16岁的威尔逊即将进入大学,他觉得是时候为自己选出一种昆虫,然后拿出全部的热情,用毕生精力去对待和研究。

经过认真思考和比较,威尔逊选择了蚂蚁,因为是蚂蚁最早激发了威尔逊想做博物学家的激情。

10岁那年,威尔逊在《国家地理杂志》上读到科学家曼恩写的关于蚂蚁的文章后,就开始对蚂蚁产生了兴趣。后来,他真的站在了他一直想去的地方上,他翻开一块又一块岩石,去寻找和发现新的蚂蚁物种。

当然,说到观察昆虫,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甚至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叫 “昆虫文学”。什么是昆虫文学呢?简单说就是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对社会的认知。

比如,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散文《童趣》中,记叙了他观察虫子的乐趣。在夏天的时候,他观察蚊子,看见“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百上千只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

沈复经常会蹲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或杂草丛生的花台上,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各种昆虫。他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蚂蚁看作野兽,把凸出来的土块当作山丘,凹陷下去土块看成山谷。这也就是“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在这样的观察游戏中,沈复常常“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所以,无论是从科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小小的昆虫里,都蕴含着一个大世界。而这些奥秘,就在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和挖掘。

2.梦想中的“热带”

威尔逊在选定了蚂蚁作为研究对象以后,就开始了全球各地的旅行和探索。威尔逊最先做的是对蚂蚁进行分类,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已经掌握了全世界最大的蚁属,家蚁属的分类。

家蚁属是昆虫界物种最丰富,也是陆地生态环境中重要的活动因子,到2001年时,威尔逊完成了家蚁的分类工作,征服了“蚂蚁分类学界的珠峰”。当时,很多科学家不屑于生物分类学,认为生物分类学就是简单的“集邮”,但威尔逊却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他后续的所有研究,都建立在对家蚁属详细分类的基础上。

不过,虽然威尔逊的足迹遍布了很多地区,但在他心目中,一直珍藏着一个梦想圣地,那就是充满野性的热带地区,那是他做梦都想要去的地方,是他最渴望进入的复杂世界。后来,他果真有机会去了热带。当他远渡重洋来到热带山巅,终于被梦想已久的地区层层环抱后,他觉得,只要带着标本盒、植物采集罐、放大镜和笔记本,他就能在这里待上几世纪的时光。

威尔逊向往热带世界和他对创造力的追求有很大关系。威尔逊认为,热带象征着生命的野性和力量,如果一位年轻科学家真的拥有创造力的话,他一定不会老是窝在安全港不出去,他会不断地下注在有风险的题材上,保持警觉性和冲劲儿,当某次冒险尝试显露出一丝希望曙光的时候,就立即采取行动。而这种敢于冒险和尝试的志向,注定了他会在科研中有所突破。

三、当我们谈论昆虫时,我们还在谈论什么?

1.社会生物学

威尔逊在自然科学中最大的一贡献就是创立了“社会生物学”这门新学科。社会生物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研究生物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多个相关学科,来研究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

比如,威尔逊关于蚂蚁族群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的研究。

听起来,利他行为对于个体基因传承似乎很不利。但对于群居的昆虫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如果牺牲自己,可以保护其他同胞的话,那么就可以保证其它更有能力的兄弟姐妹的繁衍,这种利他基因也会作为本能得到世代承袭。

威尔逊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利他行为与昆虫相比,更具自利的性质。比如,人类崇高的英雄行为其实可以获得巨大的名声回报,人类的同情心也往往是有选择的,面向特定的群体和范围,“利他者”期望社会对自己或自己的近亲施以回报,这种心理的情绪反应深刻烙印在基因里,通过多层次群体选择,根深蒂固地成为现代人类特质的一部分。

2.生物多样性

除了社会生物学之外,威尔逊还倡导了“生物多样性”这一重要理念。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贯穿所有生物组织阶层,从各个物种内的基因、染色体,到物种本身,最后再进一步到最高层,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这些多样化的生命形式,整体就叫作生物多样性。

威尔逊晚年的时候,开始投身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计划中。他坦言,他在年轻的时候,目睹了现代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但很可惜的是,当时他采取的是听之任之的态度。现在,他想要尽一切努力去弥补。

威尔逊认为,如果关怀其他生物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人类的部分文化源于自然野性,那么单就这个基础而言,我们就不应该消灭其他生物。

3.“亲生命性”理论

最后,威尔逊还提出了“亲生命性”理论。所谓“亲生命性”是指人类天生怀有对其他生命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由不同情境激发出来的,比如喜悦、安全和敬畏,甚至是混杂了憎恶的迷恋。简单来说也就是,人类偏爱居住在某些特定的天然环境中。

所以,如果看到一位拥有居住自由的百万富翁,挑中了一间远离市区的别墅的话,大可不必惊讶,这是因为他正在回归最原始的本性。

结语

以上就是《大自然的猎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爱德华·威尔逊用幽默、调侃的笔调,把自己曲折动荡的一生娓娓道来。这本书是威尔逊在60多岁那年写下的,而如今的他,已经年过九旬。在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他一直与大自然和小昆虫相伴。无论是天堂海滩边上的那个年幼男孩,还是如今90岁高龄仍在办公室谈论生物演化的老人,威尔逊对生物和自然的热爱从未消减。

【编辑:水落鱼浅】

相关内容

《蚂蚁的社会》|切叶蚁组成的超个体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完美的组织运作。

《驯化》|人类应当不断学习接受与野生物种共同成长,建立相互关系,而不是去征服。

《人类群星闪耀时》|如何更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关键时刻?

《有毒》|如何正确看待有毒生物和毒液?

《伊甸园之河》|达尔文视角下的生物进化是怎么的?

《基因传》|生命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

《熊猫的拇指》|你真的了解进化论吗?

《 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一本挑战达尔文进化论的书。

《鱼什么都知道》|每条鱼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存在价值。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用读科普书的心态读科幻小说。

上次推送内容:

《医生的修炼》|如何正确理解医学失误背后的不确定性?

【严选好书】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跨越鸿沟——颠覆性产品营销圣经》|新产品新技术如何跨越鸿沟,避免昙花一现?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三十九)妥协的心态与方法

本次推送:

《大自然的猎人》|了解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严选好书】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如何让一分钱赚更多的钱?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四十)灰姑娘的决策

下次推送:

《酶的情人》|感受一位生物化学家对千辛科研的热情和执着。

【严选好书】99%的生活烦恼都是有话不直说引起的。

《远见:用变革理论预测产业未来》(萌版)|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专业还是一体化?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四十一)希腊的债务谈判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